乡村振兴|湖南安化:科技服务团“把脉问诊”水果产业
乡村振兴|湖南安化:科技服务团“把脉问诊”水果产业
乡村振兴|湖南安化:科技服务团“把脉问诊”水果产业科技日报记者(jìzhě) 俞慧友 通讯员 文彪
春末夏初,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柘溪库区的万亩果园迎来管护关键期。近日,安化县科学技术(kēxuéjìshù)和工业信息化局组织安化县科技专家(zhuānjiā)服务团深入(shēnrù)库区特色水果基地,为当地柑橘、黄桃、杨梅、猕猴桃等特色产业“把脉问诊”,助力库区水果产业发展(fāzhǎn)。
湖南安化县科技专家(zhuānjiā)服务团水果组专家(中)指导果农修剪花枝。科技日报记者(jìzhě) 俞慧友摄
“喜人的(de)花”不再结“气人的果”
柑橘为柘溪库区主导水果(shuǐguǒ)产业,种植面积(miànjī)6.53万亩,年产量(niánchǎnliàng)7.46万吨,年产值1.91亿元。这也是(shì)库区近20万人的主要收入来源。此外,库区还种植了黄桃、杨梅、猕猴桃等特色水果,形成多元化种植结构。
“满树花要(yào)疏除1/3花及花枝,采取短截放梢措施。半树花要按‘去密留强、去短留长、去小(xiǎo)留大’的原则修剪(xiūjiǎn),无花树采取‘抹梢促花、摘梢促带叶花’的方式(fāngshì)修剪。”在益阳市安化县大毗溪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果园基地,湖南省“三区”科技人才、安化县农业(nóngyè)农村局推广(tuīguǎng)研究员周成建边示范边传授“秘诀”,指导果农实施柑橘花期调控修剪关键技术操作。
“以前总担心果树开花多、结果少,专家教我们疏花疏果(shūguǒ)、控梢放梢技术,解决(jiějué)了丰产不丰收(fēngshōu)的难题,让‘喜人的花’不再结‘气人的果’。”种植大户王国军对记者说。
针对果农反映的大小实蝇、蚜虫、凤蝶等虫害频发问题,服务团为果农介绍推广了生草(shēngcǎo)栽培和“三挂一喷”绿色防控集成技术,在安化县大毗溪生态农民专业(zhuānyè)合作社果园(guǒyuán)(guǒyuán)基地安装了3000套生物诱捕装置。这一举措能在降低果园农药使用量的同时,保障库区生态安全。
“1+3+N”体系助农增收(zēngshōu)
在安化县南金乡欣兴岛家庭农场水果基地(jīdì)里(lǐ),新栽的柑橘苗茁壮成长(zhuózhuàngchéngzhǎng)。该基地今年计划“搞大事”,规划种植120亩高端柑橘品种。“入春以来,我们已完成80余亩果树的栽种。”基地负责人贺欣难掩兴奋(xīngfèn)。
服务团专家(zhuānjiā)认真查看柑橘苗长势(zhǎngshì)后,建议基地对新品种柑橘加强肥水田间管理,尤其要强化机械化(jīxièhuà)作业、水肥一体化系统管理,解决坡地灌溉难题。针对库区多雨高湿气候,服务团建议实施“三防两控(liǎngkòng)”技术体系,防裂果、日灼、根腐,以及控枝梢旺长和病虫害交叉感染。
近年来,安化县着力构建“1+3+N”科技(kējì)服务体系,由1个科技专家服务团牵头,联合乡镇农技站、合作社技术员、乡土人才组成三级服务网络,在库区(kùqū)乡镇设立科技服务驿站。通过“田间课堂+云端指导”模式,当地今年已开展技术培训28场,解决种植难题60余个,惠及(huìjí)(jí)果农1500余人次。此外,服务团帮助(bāngzhù)茶叶、中药材、水果、蔬菜、养殖等领域的传统涉农企业完成(wánchéng)20项技术创新,引进、试验(shìyàn)、推广300余个新品种及150余项新技术,申请250余项专利,并为当地一对一培养(péiyǎng)本土专家63名。
“我们正着手建立特色水果全产业链数据库,从品种选育、标准化种植到(dào)冷链物流等全过程实现数字化(shùzìhuà)管理。”安化县副县长、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(tuántuánzhǎng)瞿东江(dōngjiāng)表示,下一步,安化将重点打造3个绿色食品认证基地,开发果酒、罐头等深加工产品,进一步推动(tuīdòng)库区水果品牌价值提升。
在政府扶持(fúchí)下,当地水果产业越来越兴旺。
安化县南金村村支部书记夏建兴推动村里闲置土地集中流转,建设(jiànshè)了(le)两处小水果基地,包括猕猴桃基地120亩、黄桃基地150亩。这也是未来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产业。得益于科技专家服务团(fúwùtuán)的指导,基地积极开展技术改造,预计今年基地产量有望(yǒuwàng)突破30万斤。
随着科技赋能力度持续加大,安化库区走出了(le)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。“我们希望让这里的小水果(shuǐguǒ)做成大产业。”安化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周欢民说(shuō)。
科技日报记者(jìzhě) 俞慧友 通讯员 文彪
春末夏初,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柘溪库区的万亩果园迎来管护关键期。近日,安化县科学技术(kēxuéjìshù)和工业信息化局组织安化县科技专家(zhuānjiā)服务团深入(shēnrù)库区特色水果基地,为当地柑橘、黄桃、杨梅、猕猴桃等特色产业“把脉问诊”,助力库区水果产业发展(fāzhǎn)。
湖南安化县科技专家(zhuānjiā)服务团水果组专家(中)指导果农修剪花枝。科技日报记者(jìzhě) 俞慧友摄
“喜人的(de)花”不再结“气人的果”
柑橘为柘溪库区主导水果(shuǐguǒ)产业,种植面积(miànjī)6.53万亩,年产量(niánchǎnliàng)7.46万吨,年产值1.91亿元。这也是(shì)库区近20万人的主要收入来源。此外,库区还种植了黄桃、杨梅、猕猴桃等特色水果,形成多元化种植结构。
“满树花要(yào)疏除1/3花及花枝,采取短截放梢措施。半树花要按‘去密留强、去短留长、去小(xiǎo)留大’的原则修剪(xiūjiǎn),无花树采取‘抹梢促花、摘梢促带叶花’的方式(fāngshì)修剪。”在益阳市安化县大毗溪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果园基地,湖南省“三区”科技人才、安化县农业(nóngyè)农村局推广(tuīguǎng)研究员周成建边示范边传授“秘诀”,指导果农实施柑橘花期调控修剪关键技术操作。
“以前总担心果树开花多、结果少,专家教我们疏花疏果(shūguǒ)、控梢放梢技术,解决(jiějué)了丰产不丰收(fēngshōu)的难题,让‘喜人的花’不再结‘气人的果’。”种植大户王国军对记者说。
针对果农反映的大小实蝇、蚜虫、凤蝶等虫害频发问题,服务团为果农介绍推广了生草(shēngcǎo)栽培和“三挂一喷”绿色防控集成技术,在安化县大毗溪生态农民专业(zhuānyè)合作社果园(guǒyuán)(guǒyuán)基地安装了3000套生物诱捕装置。这一举措能在降低果园农药使用量的同时,保障库区生态安全。
“1+3+N”体系助农增收(zēngshōu)
在安化县南金乡欣兴岛家庭农场水果基地(jīdì)里(lǐ),新栽的柑橘苗茁壮成长(zhuózhuàngchéngzhǎng)。该基地今年计划“搞大事”,规划种植120亩高端柑橘品种。“入春以来,我们已完成80余亩果树的栽种。”基地负责人贺欣难掩兴奋(xīngfèn)。
服务团专家(zhuānjiā)认真查看柑橘苗长势(zhǎngshì)后,建议基地对新品种柑橘加强肥水田间管理,尤其要强化机械化(jīxièhuà)作业、水肥一体化系统管理,解决坡地灌溉难题。针对库区多雨高湿气候,服务团建议实施“三防两控(liǎngkòng)”技术体系,防裂果、日灼、根腐,以及控枝梢旺长和病虫害交叉感染。
近年来,安化县着力构建“1+3+N”科技(kējì)服务体系,由1个科技专家服务团牵头,联合乡镇农技站、合作社技术员、乡土人才组成三级服务网络,在库区(kùqū)乡镇设立科技服务驿站。通过“田间课堂+云端指导”模式,当地今年已开展技术培训28场,解决种植难题60余个,惠及(huìjí)(jí)果农1500余人次。此外,服务团帮助(bāngzhù)茶叶、中药材、水果、蔬菜、养殖等领域的传统涉农企业完成(wánchéng)20项技术创新,引进、试验(shìyàn)、推广300余个新品种及150余项新技术,申请250余项专利,并为当地一对一培养(péiyǎng)本土专家63名。
“我们正着手建立特色水果全产业链数据库,从品种选育、标准化种植到(dào)冷链物流等全过程实现数字化(shùzìhuà)管理。”安化县副县长、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(tuántuánzhǎng)瞿东江(dōngjiāng)表示,下一步,安化将重点打造3个绿色食品认证基地,开发果酒、罐头等深加工产品,进一步推动(tuīdòng)库区水果品牌价值提升。
在政府扶持(fúchí)下,当地水果产业越来越兴旺。
安化县南金村村支部书记夏建兴推动村里闲置土地集中流转,建设(jiànshè)了(le)两处小水果基地,包括猕猴桃基地120亩、黄桃基地150亩。这也是未来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产业。得益于科技专家服务团(fúwùtuán)的指导,基地积极开展技术改造,预计今年基地产量有望(yǒuwàng)突破30万斤。
随着科技赋能力度持续加大,安化库区走出了(le)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。“我们希望让这里的小水果(shuǐguǒ)做成大产业。”安化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周欢民说(shuō)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