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乡村行·看振兴)靠山吃山,赛罕乌拉山脚下兴起山野菜经济
(乡村行·看振兴)靠山吃山,赛罕乌拉山脚下兴起山野菜经济
(乡村行·看振兴)靠山吃山,赛罕乌拉山脚下兴起山野菜经济
图为正在将采摘的山野菜进行分类的周边(zhōubiān)村民(cūnmín)。中新网记者 奥蓝 摄
中新网(zhōngxīnwǎng)赤峰6月11日电 题(tí):靠山吃山,赛罕乌拉山脚下兴起山野菜经济
夏天正是山野菜生长的季节(jìjié)。一大早,江树启将(jiāng)300余斤山野菜装上小卡车,运到(yùndào)3公里外的索博日嘎为农服务公司。当天的这批山野菜,经挑选上秤,他赚了1000多元。
这几天送菜的农牧民(nóngmùmín)一天比一天多,他们来自周边20个嘎查村。负责收菜的刘向阳是(shì)索博日嘎为农服务公司的负责人,平时为周边农牧民提供农牧业生产相关的社会化(shèhuìhuà)服务。
刘向阳告诉记者,他(tā)曾在北京打工多年,于2016年返乡(fǎnxiāng)创业。山野菜是他去年新发现(fāxiàn)的商机。业务高峰期,他最多一天收了近5000斤山野菜。
内蒙古自治区(nèiménggǔzìzhìqū)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(suǒbórì)嘎镇(zhèn)位于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处。这里全年全境禁牧,气候较寒冷,但雨量充沛,生态环境优美,山野菜资源非常丰富。
每到6月开始,索博日嘎(gā)镇的山野菜一茬接一茬往出长。最先长出来(chūlái)的是哈拉海,之后是山芹菜、大黄、山菠菜、山韭菜等,最后是野蘑菇,整个生长过程持续至9月底(yuèdǐ)。
图为(túwèi)刘向阳正在冷库中挑拣山野菜。中新网记者 奥蓝 摄
在当地,山野菜是一项未被开发的(de)“经济作物”。因为(wèi)口感、营养价值和纯天然无污染,山野菜很受城镇居民欢迎。之前,索博日嘎镇上也开过小型的山野菜加工作坊,为延长保质期,大多(dàduō)是盐腌方式加工,不仅破坏山野菜口感,而且盐分(yánfèn)比较高。
当地村民还曾尝试将山野菜(cài)用大锅煮熟后做成预制菜销售,但因把握不(bù)好时间和火候,品质不稳定,食品安全也得不到保证。
2024年,索博日嘎镇政府申请(shēnqǐng)乡村振兴资金,落实了(le)“索博日嘎镇新建山野菜加工厂”项目,刘向阳所在企业承接了山野菜加工厂的运营管理。2025年,企业梳理出20余种(yúzhǒng)当地人常吃的山野菜和蘑菇,在周边乡村的微信服务(fúwù)群中“打广告收菜”。
从农牧民手中购买来的野菜经挑选、清洗(qīngxǐ)、漂烫、分装、杀菌等工序,入冷库储藏(chǔcáng)。企业为每一项工序都设计了操作规范,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得明明白白(míngmíngbáibái)。工作人员都是周边村民,大家统一(tǒngyī)着白大褂、口罩、帽子和雨鞋来上班。
图为(túwèi)周边农牧民正在流水线上加工山野菜(shānyěcài)哈拉海。中新网记者 奥蓝 摄
这几天正是哈拉海生长(shēngzhǎng)的季节,仅一上午就加工了1500斤,800平方米的车间中飘着独特又浓郁的野菜香气。刘向阳整天泡在生产线(shēngchǎnxiàn)上当工人,调试设备,观察生产进度(jìndù)。
“加热(jiārè)温度稳定在92摄氏度,野菜一共要清洗5遍,真空包装之前(zhīqián)外包装还要消毒……”刘向阳告诉记者,生产流程的(de)卫生管理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。“这样,才不辜负这么好的山野菜。”
冯悦苓(féngyuèlíng)是个“70后”,这半个多月来(lái),她每天凌晨4时许搭(dā)同村伙伴的顺风车来企业上班。打扫卫生、加热设备……每天都忙活到晚上才回去。但她总是乐呵呵的,因为能挣钱,还为家乡做贡献。
加工好的山野菜(shānyěcài)大部分通过冰鲜物流发往外地。刘向阳告诉记者,多亏(duōkuī)了如今发达的快递网络,要不然这买卖很难做。
“野菜(yěcài)采摘只有短短两个月,其余时间如果(rúguǒ)设备(shèbèi)闲置那就太可惜了。”索博日嘎镇副镇长唐丽娜介绍说,目前(mùqián)当地计划在野菜期过后,用现有的设备加工牛羊肉馅水饺,带动牛羊肉产业一同发展,为当地农牧民增收。(完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