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山海,让高原土地结出“金果子”——援青故事②
跨越山海,让高原土地结出“金果子”——援青故事②
跨越山海,让高原土地结出“金果子”——援青故事②
杨青松(左一)在田间(tiánjiān)地头跟群众交谈。
“花蕾”甜瓜苗子已(yǐ)破土而出。杨青松供图本报记者 栾雨嘉
6月17日,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(huángnánzàngzúzìzhìzhōu)尖扎县康杨镇城上村的津农精品津菜实验基地内,绿意悄然萌发(méngfā)。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、现任黄南州农牧局副局长杨青松与农业技术员俯身(fǔshēn)于大棚之中,细致察看“花蕾(huālěi)”甜瓜的生长情况。
只见黑色的薄膜整齐铺设(pūshè)于地面(dìmiàn),一株株(yīzhūzhū)嫩绿瓜苗顶开薄膜,破土而出,舒展着初生的叶片。津青两地跨越山海的农业协作,正化作土壤(tǔrǎng)里的养分,无声滋养着这片试验田,让丰收的愿景在藤蔓间悄然生长。
“‘花蕾’甜瓜(tiánguā)是从天津(tiānjīn)引进的(de)特色品种,融合了天津优质育种技术与高原独特生长环境优势。这一品种外观圆润饱满,表皮覆有细腻网纹,得益于高原昼夜温差大、光照充足的气候(qìhòu)条件,糖分积累高,而且果肉脆嫩多汁,入口如蜜。薄膜覆盖技术,能够(nénggòu)保墒、控温,提升抗病性与产量。”看着嫩绿的小苗,杨青松欣喜不已。
杨青松说:“这批瓜苗承载着(zhe)两地农业人的心血,等它们丰收上市,不仅能让(ràng)乡亲们看到特色种植的效益,还能为(wèi)后续扩大规模、打造高原特色瓜果品牌探出新路。咱们加把(bǎ)劲,把这片试验田变成‘金土地’!”
时针拨回到2022年(nián)7月6日,正值不惑之年的杨青松毅然响应国家对口支援西部政策号召(hàozhào),跨越千里来到黄南(huángnán)州,自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。
犹记得(jìde)一次下乡调研(diàoyán),寒风凛冽,杨青松跟随驻村干部走进村民(cūnmín)家中。围坐在暖意融融的(de)炉火边(biān),村民的话语却透着无奈与辛酸:村里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,合作社销售的都是初级农产品,附加值低,收入微薄。听到这些,杨青松内心百感交集,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。
“乡村振兴要想搞好,首要的(de)是农民的钱包要鼓起来。村民(cūnmín)虽(suī)已脱贫,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很多(hěnduō)工作需要做,还有很多乡亲需要我们去关心、去帮助!”杨青松深知,为乡亲们实现产业提质增收,既是他肩负的重要职责,更是迫在眉睫的大事,因此他便迅速行动起来。
杨(yáng)青松积极协调资金,组织相关部门与群众打造高原鲜食玉米产业种植示范基地,联系天津农产品销售企业,形成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,增利润促(cù)增收;为实现黄南州蔬菜品种多元化(duōyuánhuà),设立津农精品津菜实验基地,引进天津本地特色(tèsè)瓜果蔬菜,并依托天津农科院技术培育筛选符合黄南海拔气候的津菜推广,盘活闲置农业大棚,为当地(dāngdì)百姓(bǎixìng)餐桌提供多元化选择。
杨青松深知,授人以鱼(yǐyú)不如授人以渔。为此,他积极联系天津滨海新区,多方筹措资金,精心策划并启动黄南州(zhōu)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“头雁培育计划”。培训课程涵盖前沿的种植、养殖技术、实用的农机管理实操、电商运营(yùnyíng)技巧以及科学(kēxué)的合作社管理方法,帮助学员全方位提升(tíshēng)能力。
经过多期系统培训,800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顺利结业。这些“新农人”学成(xuéchéng)返乡后,如同播撒(bōsǎ)在(zài)黄南(huángnán)大地的“火种”,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。他们有的通过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,有的用科学管理方法壮大合作社,带动更多农牧民掌握了增收致富的“金钥匙(jīnyàoshi)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从初级农产品的困局,到全产业链的崛起;从闲置大棚的荒芜(huāngwú),到特色种植的蓬勃,津青两地的协作故事在黄南大地不断续写。杨青松用脚步丈量高原,以行动诠释初心(xīn),让“今天再晚也(yě)是早,明天再早也是晚”的奋斗精神,在振兴(zhènxīng)路上绽放出最温暖(wēnnuǎn)的光芒。每一株破土的幼苗、每一穗(měiyīsuì)饱满的玉米,都在诉说着这位援青干部跨越山海的坚守,和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。
《青海日报》(2025年06月19日 第2版:省内要闻(yàowén))
声明:以上内容(nèiróng)除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(jūn)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